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10th天山研讨会  > 工作情况

第九届中哈天山地震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

发布时间:2021-02-25 18:19:40 来源:自治区地震局
【字号: 打印
浏览量:409

根据中国地震局和哈萨克斯坦科学与教育部科技合作协议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与哈萨克斯坦国家地震监测与研究中心地震科技合作协议,第九届中亚天山地震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0月25日至27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召开。这是继1992年、1994年、1996年、1999年、2003年、2006年、2010年以及2013年八届中哈天山地震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中国与中亚国家举行的又一次学术盛会。它对于深入探讨天山地震活动规律,推进中国和中亚各国的地震科学研究发展,加强相互间国际地震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和推动中亚各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受中国地震局的委托,承办组织参加此届天山地震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地震代表团26人在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指导支持下以及哈萨克斯坦国家地震监测与研究中心大力帮助下按时参会。在中国和中亚各国地震科学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现总结如下:

一、会议概况

第九届中亚天山地震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0月25日至27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召开并圆满结束。会议主题为《中亚地区地震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100多名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地震地质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主办方哈萨克斯坦国家地震监测与研究中心博朗巴耶夫·安瓦尔·凯莫维其主席、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张勇副局长、吉尔吉斯科学院地震研究所所长阿布德拉赫玛托夫、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地震研究所胡索米基洛夫、俄罗斯科学院比什凯克科学站雷宾站长、阿拉木图市消防局官员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会议分大会报告、小组报告和展板形式进行了学术交流。其中有50余位代表分别在大会或小组会议宣讲了报告,20余位专家用展板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二、会议学术交流

大会以大会报告、小组报告和展板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六位来自中国、哈萨克、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的科学院院士、教授在大会主题报告中介绍了他们近年来研究工作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中方专家马瑾院士的《Exploring the stage of meta-instability before earthquake》、任金卫研究员的《Tectonic Deformation of Tiansha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risk Analysis》、李山有研究员的《National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China》、王宝善研究员的《Recent Advances in Subsurface Imaging and Monitoring with Active Sources in China》、哈萨克斯坦国家地震监测与研究中心地震研究所库尔斯克耶夫院士的《地球地震活动性变化规律》、俄罗斯科学院比什凯克科学站雷宾站长的《利用介质电磁效应进行地震活跃区地壳构造应力研究(以北天山为例)》以及吉尔吉斯国家科学院地震研究所阿布德拉赫马托夫所长的《天山及准噶尔地区活断层及地震危险性研究》等报告都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会代表积极踊跃地提问并参与讨论。

小组会议分3个专题进行,分别是:地震预报的理论和方法,地震活动性综合监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风险评估、天然地震与人工地震(包括工程地震)减灾方法与手段。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就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地球动力学、地震监测预报以及灾害防御等问题广泛交流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及新的理念。特别是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今后计划开展的工作和方向,增进了双方对彼此科研方法和思路的了解,加深和开拓了新的合作领域。

监测方面。参会的各方专家介绍了本国的地震台网和次声监测台网等的建设情况,同时也多次表达了希望中方伸出援助之手,就加密台网建设以及台站升级改造,设备配备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宏观观测方面。哈方在阿拉木图试验场研究开展了动物异常行为在地震前兆方面的研究,以及在强震前获取到短临动物异常信息。哈方在动物异常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实验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经验,这有助于以后对新疆局宏观观测试验场进行进一步的借鉴和交流学习。

流体方面。流体动力学实验室科研人员研究了流体动力学特征,地下水化学和气体组分。通过研究分析地下气体,监测断层氡气,汞气等,建立相应异常指标体系。新疆地震局地下流体研究中心与该实验室充分共享两国流体监测点数据,今后将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契机,深化与新疆地震局地下流体研究中心在地震流体等方面的合作,加强对天山地区的研究,共同提高双方的防震减灾水平。

地震预测方面。地震预测涉及到震源参数、地震孕育、3D速度结构、介质的不均匀性、地球化学、水动力学、形变、电磁以及动物异常行为、宇宙射线和近太空粒子参数等,值得关注的是提出了改进的破裂准则,用于解释地震和震颤事件产生等,以及为了地震预报所进行的宇宙射线和近太空粒子参数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地震地质、构造与地震工程方面。中国中亚专家学者都对天山活动构造非常关注,专家们结合中国新疆境内天山活动构造,进行构造对比,对把握天山整体活动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模型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为共同开展合作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吉尔吉斯、乌兹别克,俄罗斯科学站等地震研究部门所长亲自做学术报告,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而且具有非常宏观的科学思维,他们对天山地区的整体活动构造格局、构造变形等方面认识和把握值得称道。特别是吉尔吉斯地震研究所所长关于哈萨克块体内部右旋走滑断裂的报告非常精彩,报告中遥感影像的精细解译、构造细节的识别、以及宏观的区域思维是值得我们今后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对积极开展多方合作研究天山活动构造奠定了基础。

信息技术方面。会议涉及到了信息技术领域的部分报告,中国新疆地震局专家展示了中国关于ShakeMap系统的报告,引起参会代表的兴趣。虽然哈萨克地震应急业务工作主要由紧急情况部承担,地震研究所在震后主要向政府提供震区按照建筑设计规范建造房屋的地震风险图(相当于中国的五代区划图等产品),地震研究机构没有配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但是他们对相关技术平台非常渴望,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我们介绍更加具体的实现技术方法,在会后的交流中表示希望应用我们的软件,并希望我们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哈方相关专家希望我们提供新疆历次地震最大的PGA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表示如果中方需要相关数据也可以提供。

三、会议取得成果

与会者一致认为:

(一)第九届中哈天山地震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了中亚地区地震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风险评价等领域当前研究水平,是中国与中亚国家举行的一次学术盛会。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就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地震灾害防御问题广泛交流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及新的理念。

(二)与会学者们相互交流各自最新研究成果、地震预测及观测数据处理新方法,相互学习和讨论共同感兴趣的学术问题,增进了双方对彼此科研方法和思路的了解,加深和开拓了新的合作领域,经过热烈的讨论,为开展进一步的合作研究、提高了彼此的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研究成果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起到积极作用。

(三)通过会议交流,各国专家更加感到地震是没有国界的,地震科学研究也是没有国界的,各国专家们提出了建立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统一的地震综合监测系统,其中涵盖各国观测资料的日常交换机制和建立统一格式的地震观测资料数据库等问题,希望该体系能发展和提高各国地震监测系统,营造统一的地震资料交换氛围。

(四)参加会议的中亚各国地震研究部门领导人纷纷表示地震科学应致力于解决资源、环境、灾害等方面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问题,同时表达了希望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加强与深化与中国在地震监测、地震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提高各国的防震减灾水平,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四、 感想体会

(一)中亚国家学术领域特点

哈斯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斯克斯坦相关地震研究部门聚焦从全球尺度研究中亚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如,从太阳活动作用于地球大气层冷热变化,大气运动对地面介质应用力的影响,再到诱发地区小震;研究地球形状及自转周期的变化对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影响,从而造成地壳应力的变化,形成孕震动力来源;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中亚冰雪融化,河流和湖泊的演变,造成地壳应力的失衡,形成高山地震危险区;次声波与震源的关系研究,放在中亚的次声波接收器最远能够接收到印度洋的信号,对露天爆炸源观测,可以通过次声波记录来区分自然事件和天然事件等等;相关领域,新疆地区并没有开展类似大尺度和多领域的研究。相比之下,我们聚焦的问题更多偏向于与地震直接相关,中亚相关研究机构研究尺度更大,有的并不局限于研究地震活动领域。哈萨克斯坦地震监测与研究中心在地震生物观测方法,趋向于对各类动物的定量化研究,我们目前仅观测动物活动异常,他们通过对蜥蜴、蛇、鹦鹉、野兔等动物分为夜行和白天活动、通过人为改变温湿环境,加载不同频率电磁波以获取动物异常活动的具体参数,对动物的相关宏观观测定量研究,再与地震前兆环境观测数据对比,进行相关分析,以期得到地震预测宏观观测的定量数据。   

(二)与中亚地震学研究相似领域

中亚国家多聚焦于地磁地电、活动断层、地震烈度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地下流体变化、地震区划、水库地震等方面,这些领域与我国近似,相比之下,在地壳模型和地震定位方面会议报告涉及较少,会场反应不大。哈萨克斯坦东部、南部历史大震较多,人口、经济发展与地震同带分布,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重点区域,其受地震活动威胁较大,他们通过强震仪的峰值加速度观测研究,重新对哈萨克斯坦地震区划进行研究,与欧洲地震区划标准对比,通过概率计算和地震强度建立新的地震区划图,以便各类工程建设作为参考依据,地震危险性评价显得意义重大;在地磁地电观测方面,哈萨克斯坦地震研究所对地磁地电观测开展的较多,通过观测数据强震前平静期和震后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以便达到地震预测的目的;地磁地电、活动断层、地震烈度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地下流体变化、地震区划、水库地震相关研究领域,与我国观测手段和技术条件相似,尤其在地下流体方面,以震中位置开展流体化学成分与距离关系方面的研究,对地震预测震中空间位置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国际数据交换、台站共建和境外台站建设的设想

开展中亚天山地震学研究工作,加强中亚国家间测震和前兆相关观测数据交换,有助于解决各国研究机构开展中亚地震活动性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中亚地壳结构及孕震机理的认识,提升该区域及相邻区域地震预测的能力有重大意义。为了做好国际地震数据合作,通过对测震和前兆台站以共建方式或援建方式增加台站密度,科学布局,实现数据共享。此外需要科学协商仪器采购、台站基建、传输通讯、台站运维、经费分配和保障等方面问题,以保障各台站数据实现实时或准实时传输,达到中亚国家间数据共享,测震台站的增加有助于提升新疆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相邻地区的地震定位,提交相关区域地震目录的完整性,通过加强中亚地震学研究机构间的技术和人员交流,不断促进天山地震学的研究工作。

(四)加强项目合作,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大有可为

目前他们与欧美国家开展了一些实质性的合作,而与中国实质性的合作则相对较少。因此建议借助一些国家计划(比如科技部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以及地震局的喜马拉雅项目等不同级别的项目与中亚国家开展深入合作。实质性的合作有利于减轻地区地震灾害风险,也是践行国家“一带一路”蓝图的重要举措。